辽宁振兴五周年——转型:资源型城市在困境中崛起

2008年10月20日 8:25 590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据辽宁日报消息  作为“资源立省”的典型代表,我省在长期的矿产资源开发建设中形成了一批以资源开采为主,或以矿产品为基本原料进行加工的城市及地区。得益于资源开采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资源开采企业陆续破产倒闭,社保群体十分庞大,资源型城市面临严峻的生存与发展挑战,而经济转型成为辽宁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经济转型试点使困境中的阜新迎来了希望的曙光,全市人民从转型前的焦虑、彷徨、困惑、等靠要心理阴霾中走出来,群情振奋,信心百倍,自力更生,埋头苦干,实现了困境中的崛起。眼下,我省各资源型城市转型也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转型:资源型城市的必由之路
  我省现有11座比较典型的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区),总人口13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3%,土地面积占全省的37%。从保有资源储量和资源采掘造成的地质灾害看,11座城市(区)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阜新、北票和葫芦岛等资源枯竭型城市,此类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遇到巨大困难。
  二是包括盘锦、抚顺、本溪等在内的资源衰竭、采矿地质灾害侵袭严重的城市。经过30多年的开发,盘锦油气产量呈递减趋势,现有资源储量仅可维持10年左右时间。抚顺市的露天矿、舍场、沉陷、粉尘等已限制了城市发展空间,要同时承受资源衰竭和城市改迁双重负担。在本溪,煤炭、铁矿、有色金属资源已相继告罄,林水资源因“天保工程”变相枯竭。在弓长岭区,采矿造成了全区1/6地表破坏,滑坡、泥石流频发,使省内中部水源地和风景区遭受侵袭,行政辖属和行业归属分离造成的“飞地”现象,致使地质灾害长期得不到治理。在大石桥市,大部分矿山已转入地下开采,采矿成本增高。其中滑石资源已经枯竭,硼矿开采仅能维持5年。三是资源储量较大,但矿产品位下降的城市。鞍山市目前铁矿保有储量74.5亿吨,但大多属赤贫矿,品位低、埋层深,开采成本高,环境破坏严重。位于调兵山市的铁法煤田目前精查储量8.78亿吨,占全省总储量的1/3。
  资源开采的同时,资源型城市的生态遭到了严重破坏。全省因采矿破坏植被和山体近600平方公里,露天矿和井工矿舍场占地近330平方公里。全省原有7处较大的采煤沉陷区,总面积300余平方公里,涉及住宅面积630万平方米、居民11万户。滑坡、泥石流、沉陷、矿震、粉尘、烟雾造成了资源型城市秃山围城、废渣欺城、沉陷危城、烟尘罩城。抚顺市城在煤上、煤在城下,不得已采取限采保城、闭矿保城措施;弓长岭区现有5000余居民仍居住在有滑坡隐患的舍场,亟需整体移居搬迁。
  资源型城市,尤其是中小型城市多数是日伪时期因采掘工人聚居、逐步拓展为城的,城区的道路、供水、排水、供气、供暖设施先天不足,学校、医院、文体娱乐等社会服务设施陈旧落后,加之长期以来走的是“先生产、后生活”的路子,基础设施得不到改造和完善,超期服役,破损严重。拥有百万人口的本溪市,全市没有独立的燃气气源,燃气和供暖基本上依赖本钢和工源水泥集团,集中供热率仅有42%,正在运行中的供热管网有42%亟需改造。北票市矿区108条道路完好率仅有14.6%,由于没有排水设施,加之年久失修,坑洼不平,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
  资源开采企业破产倒闭,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压力巨大。截至2007年底,11个资源型城市(区)因企业倒闭而失业和下岗的城镇职工累计达94.96万人,另有10余万城市近郊农民因采矿地质灾害而失去农田,涌入城市寻求生计。资源型城市中存在着庞大的赤贫群体,阜新、抚顺、本溪及北票、南票、杨家杖子等地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省平均收入分别低1000元至1660元不等。长期的收入低、就业难,影响了和谐社会建设。
  2007年,11个资源型城市累计实现生产总值3477亿元,占全省的31.3%。全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总量仅相当于大连市一个市的经济总量,资源型城市(区)仍是全省经济发展滞后地区。阜新经济转型的示范意义
  资源枯竭留下的累累伤痕,让阜新人挥之不去。
  从阜新市区向南不远,就是闻名遐迩的海州露天煤矿坑。东西狭长,深300余米、方圆7平方公里的坑体好似地球表面的一道伤痕。从露天矿向南远望,采煤形成的23座矸石山占地4万多亩,使得这里“群山”连绵。海州矿50多年累计产煤2.4亿吨,也产出了8亿吨的煤矸石。
  回想那些年的困难窘况,阜新市委宣传部孙宇鹏主任至今难忘。“不到80万人口的城市,月收入低于156元最低社会保障线以下人口达到19.8万,下岗职工达12.6万人,占全市职工总数的40%。”这座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在过去的50多年里,累计为国家贡献煤炭5亿多吨,发电1600多亿千瓦时。然而,进入市场经济后,她却不得不为单一的煤电经济结构付出高昂的代价。
  无情的现实逼迫阜新人背水一战,也引发人们对阜新转型的深思。2001年12月,国务院确定阜新市为全国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国家支持阜新市经济转型项目23个。阜新在转型之初,确定走以现代农业接续主导产业和“稳煤强电”两步棋,就是在充分考虑国情,认真盘点当地的经济资源,从最现实、最实际的问题入手启动转型。
  稳煤强电,就是利用煤电行业看好的契机,稳定就业和财政收入,并为替代、接续产业的发展赢得时间。通过开发和技术改造,阜矿集团维持了1000万吨的产量。同时利用自身的设备、技术和人才优势,“走出去”开发毗邻的内蒙古白音华煤矿;另一方面,大力支持阜新的电力工业,利用阜新丰富的煤矸石、风力等资源,做大电力行业新优势,逐渐形成新的接续产业集群。
  转型使阜新这座陷入困境的城市焕发了新的生机。国民经济结束了“九五”时期低速徘徊局面,地区生产总值由2001年的70.5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195.5亿元,年均增长16.3%,分别高于全国、全省6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由3663元增加到1010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1年的4.5亿元增加到现行体制的11亿元,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19.5%。
  通过稳煤强电、建设辽宁装备制造业的重要配套基地和发展玻璃、电子、橡胶、氟化工四大工业园区,培养一批支柱产业。目前,这些支柱产业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0%以上。如今,阜新市一些循环经济项目已经建设完成,单一的煤电经济结构被彻底打破,以煤电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得到调整,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新型能源产业及精细化工、装备制造业配套等优势特色产业为主的多元化工业经济结构初步形成。农产品加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01年的12.7%上升到2007年的27.3%,总量由第三位上升到继煤炭采掘业之后的第二位;煤炭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01年的33.4%下降到2007年的19.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1年的29.2亿元突破100亿元,6年累计完成432.2亿元,年均增长24.7%;实施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近500个,一大批事关阜新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取得显著进展,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6年累计完成各类国有企业转制304户。全市正常生产经营的地方国有工业企业全部实现转制,商贸流通、粮食及公用事业改革取得突破。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由2001年的27%上升到2007年的60%。6年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8亿元,相当于“九五”的8.6倍,城乡面貌发生重大改观。
  转型成果惠及到了广大群众,城乡居民收入有了大幅度增加。18.2万城市困难人口得到最低生活保障,1.6万户沉陷区居民和8300户棚户区居民迁入新居。19.5万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由全省首位基本降到全省平均水平。
 

共同破解面临的转型难题
  除了阜新之外,我省各资源型城市也在积极探寻经济转型途径。
  同为资源型城市的盘锦市,也面临着与阜新市相似的困惑。自1996年以后,辽河油田的油气生产进入递减阶段。到2007年,原油及天然气产量已分别比历史最高年份下降23%和53%,年均递减32万吨和0.67亿立方米。受此影响,盘锦资源型城市固有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盘锦市必须选择经济转型。而转型的结果就是,2007年,盘锦市非油气采掘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达到63.7%。
  虽然是座煤城,可经过调兵山人的不懈努力,昔日的“煤黑子”如今成功晋升为目前东北县级城市中唯一的“国家园林城市”,调兵山建成了辽北第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工业园区。在崭新工业平台的吸引下,短短几年,调兵山便吸引住中国大唐、江苏雨润、中国水利投资和辽宁能源等7家集团的目光,完成了“攀龙引凤”。到目前,园区已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205个、总投资达254.2亿元。
  抚顺市以石化工业为主导,积极组织实施煤炭工业的战略转型和加快调整现有产业结构,在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全市已初步形成了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及其深加工相互衔接,冶金、机械、电力工业规模与实力不断提升,煤炭工业由采煤向采气、炼油、煤炭副产品深加工方向转移的工业体系。煤炭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市增加值的6.6%,以煤炭生产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得到了根本性改变。
  本溪市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确立了建设全国重要的钢铁和精品板材生产基地、中心城市重点产业的配套加工基地、省内中部城市休闲娱乐度假的“后花园”,做大做优做强冶金支柱产业,把旅游、现代中药、钢铁深加工制品三大接续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的总体发展思路和目标,通过实施“项目推进年”,使经济转型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鞍山市以建设全国重点精品钢材基地为重点,确立了“一个基地、三大产业”的经济结构调整方向,发挥钢铁产业优势,构筑了以东有高新技术、西有钢铁加工园区、南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北有装备制造业园区,建设北方旅游名市的全新产业发展格局。

责任编辑:毋宁秋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