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储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产业发展将迎来新机遇
2024年03月14日 8:42 6131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有色记者跑两会 作者: 张雪卉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发展新型储能”写进其中。什么是“新型储能”? 发展“新型储能”的优势是什么?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会对我国“新型储能”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列入今年的工作任务,同时更加侧重新能源的消纳。
业内人士表示,新型储能就像是“充电宝”,可以把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富余的发电量储存起来,在用电低谷时“充电”,在用电高峰时“放电”,改变了电力系统即发即用的传统模式,提高了电力系统灵活性,既能促进大规模风光等新能源开发消纳,也能为电力系统运行提供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
作为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关键支撑技术,新型储能正在迅速发展,促进能源革命和数字革命深度融合,是推动构建绿色、高效、智能现代能源体系的必由之路,相关产业也逐步进入快速发展期。
“新型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本质是在解决发电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在构建以新能源为核心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可以起到削峰填谷、增强电网稳定性和应急供电等多重作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所可再生中心副主任陶冶表示。
新型储能发展步入“快车道”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增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2260万千瓦,较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装机规模。
“从投资规模来看,‘十四五’以来,新增新型储能装机直接推动经济投资超1000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拓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在1月25日的国家能源局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在这样的背景下,“储能”也成为了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未来,储能所扮演的角色绝不能与现在进行简单类推类比。”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表示,现有的配储只是偶尔调用甚至从来没有调用,今后的储能应当成为智慧电网、新型电力系统中一个独立且重要的组成部分,维持发电端与用电端之间的平衡,成为市场机制下的一项重要产业。
如何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进一步降低新型储能的成本?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无锡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中心主任何光华则建议,在市场机制方面,应研究完善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实施细则,提升辅助服务市场补偿标准,建立容量补偿机制,为新型储能参与市场获取合理收益创造条件。
全国两会上,全国工商联提交的团体提案中,也将支持我国动力电池企业加快全球布局、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发挥“光热+”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稳定运行作用、支持储能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等写入提案,作为重点工作进行探讨。
对此,陶冶表示,新型储能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地位得到了广泛认可,这也意味着发展新型储能将成为2024年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政策护航
助力新型储能产业发展
“‘十四五’以来,我国新型储能有力推进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增新型储能装机直接推动经济投资超1000亿元,有效发挥了扩内需、稳投资、促增长、保安全的牵引支撑作用。”
陶冶称,近10年来,我国新能源发电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23年底,风光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5亿千瓦,同比增长38.6%,占国内发电总装机容量的36%。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相关政策的出台落地,也成了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和“定心丸”。
1月9日,江西省能源局印发了《江西省新型储能发展规划(2024—2030年)》(以下简称《发展规划》)。《发展规划》制订了江西省分阶段的储能发展目标:到2025年、2030年,力争实现各设区市新型储能投产规模不少于新增新能源装机的15%和20%。到2035年,力争实现江西省新型储能投产600万千瓦以上。
2月18日,浙江省发改委印发的《2024年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政策》提出,建立电网侧储能示范项目奖补机制,出台新型储能管理办法和用户侧储能建设导则,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新增新型储能150万千瓦。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1亿千瓦以上。
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我国能源结构正在加速调整,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正在构建。作为新能源消纳和电网调峰的重要支撑,新型储能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值得关注的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性、储能系统的安全性仍有待加强。
“要加快国家层面标准建设,布局各层级标准发展策略,促进国标、行标、地标等协调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中车株洲所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东林表示,储能行业现有的标准制订不能完全匹配实践发展节奏,行业标准和监管有待进一步完善。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则认为,应根据当前储能产业发展需要关注新能源项目配储、共享/独立储能电站的盈利渠道受限等现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表示,新型储能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调度利用水平偏低、安全性有待加强。他建议,加强新型储能统一规划、优化新型储能调度运行机制、加快出台适应新型储能发展的容量电价机制、加强电化学储能电站运行安全管理、加大新型储能创新链与产业链整合力度。
“通过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产业合作,相信可以逐步克服这些问题。为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实现更广泛的应用和商业化发展、为可持续能源系统的建设和‘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持。”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会表示。
责任编辑:孟庆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