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过硬 进取无限——株硬高质量发展纪实

2022年09月15日 9:23 5848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硬质合金   作者:

株硬

湘江北上,制造崛起。幸福株洲,再谱华章。

金秋九月,喜讯传来。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株硬)荣获第七届湖南省省长质量奖,这是对株硬公司高质量发展最好的褒奖,也是株硬 “追求过硬,进取无限”最好的印证。

制造名城,再添新的荣光。

近年来,株硬作为国家制造业硬质合金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深入践行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

株硬在中国五矿建设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金属矿产企业集团、中钨高新开启全面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钨产业集团的伟大征程中积极作为,通过持续改革创新,让“钻石牌”商标更闪亮,成为行业耀眼的明星。

 

创新引领,提升株硬“硬度”

 

作为国家“一五”时期的156项重点项目之一,株硬始终发挥创新引领作用,与时代同频共振,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引领行业进步。

株硬目前授权专利726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89项;2018年获“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称号;近五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株硬多项产品和技术先后荣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株硬以制定先进硬质合金行业技术标准,致力于行业技术质量难题攻关等为切入点,引领行业进步。主导制定一项国际技术标准,实现了国内行业零的突破。

株硬坚持创新引领,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加快技术升级步伐,坚定目标,全力领跑。

株硬从科研体制和机制改革入手:第一招,活力。变“小研发”为 “大研发”,建立市场-研发-生产“铁三角团队”,活力迅速激发。第二招,激励。公司把新产品效益提成奖励年限由三年调整为五年,研发人员干劲倍增。第三招,筑巢引凤。公司吸引了国内外知名大学的硕士、博士人才纷纷加盟。

这“三招”落实下来,人才与创新相得益彰,互为增进。株硬新产品对销售贡献率保持在30%以上。

株硬积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积极与国际一流创新企业对标,全面梳理企业科技创新短板清单,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难题。

经过多年努力,株硬科技成果“春色满园”。株硬螺旋孔棒等产品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高性能球齿产品、风火轮系列辊环、钻针等重点产品得到快速突破。产品的升级换代,为公司发展赢得了后劲。

如何深入践行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遵循和践行“五大核心要义”这一行动指南、价值导向和企业精神,推进中国五矿 “五大行动计划”和“五型五矿”建设,为株洲市打造“世界硬质合金之都”发挥主力军作用?

株硬的答题是作为株洲市硬质产业协会会长单位,通过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实行检测平台开放等举措,引领行业共同进步。充分发挥硬质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技术平台的作用,加强协同创新,联合上下游产业和学术机构,建立了产业链与产学研协同技术创新联盟,以及联合实验室等,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安全性和竞争力。

株硬一系列自主创新的成绩得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客户的肯定,也获得中央和省市及行业媒体的高度关注,进行点赞报道。

去年6月1日,央视新闻推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别直播节目《今日中国?湖南篇》,节目对株硬实现进口替代的重点产品进行介绍,点赞公司自主创新工作。株硬创新突破超细微钻头合金材料技术,产品成功运用在直径0.3毫米的钻针加工中,填补了国内空白,结束了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

持续科技创新,提升了株硬“硬度”,株硬的产品更加丰富、“大小通吃”,有要用放大镜才看得到“真身”的“小精怪”;也有超过200公斤的“大家伙”,钢铁在它面前如同“面团”。它们能“上天入海”,大国重器,川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都有其身影;它们还能“钻山打洞”,株硬生产的盾构刀成为盾构机的“利齿”,掘出一条条隧道。

株硬产品的竞争力与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增强了株硬的底气,参与国际竞争不落下风,屡屡胜出。

 

深化改革 跑出株硬“速度”

 

作为新中国硬质合金的摇篮,株硬始终以引领行业为己任,不断破解思想和机制等方面的束缚,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2016年,株硬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如何在新时代扛起新的历史使命,如何在中钨高新发挥主力军作用?公司领导坚定地指出:“要把为企业谋发展,为员工谋幸福作为我们的责任。”

2017年,株硬提出“打好增量主动仗,开启全面再创业”,株硬围绕增量价值创造,开始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创造性地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基于市场技术双驱动的增量创造质量管理模式”,成为硬质合金行业内首个“吃螃蟹”的企业。

株硬敏锐地意识到要赢得先机,必须快马加鞭,深化改革,激发经营活力。株硬果断实施机构调整,创新运行模式,以专业产品为核心成立事业部,直接参与市场竞争。

株硬坚持抓住“增量”这个关键词,大力营造“人人关注增量,人人创造增量”的气氛。公司主要领导带头走访客户、开拓市场,建立大客户战略,跟大客户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举措扩大市场占有率,为客户创造增量价值。通过优化研发流程等措施,新产品研发周期比原来缩短三分之一以上。与此同时,株硬夯实内部管理,激发员工智慧和活力,通过持续的精益生产和降成本活动,公司单位产品质量损失成本相比5年前下降80%以上。

增量创造质量管理模式的建设,有效增强了株硬的科技进步创新能力、品牌核心竞争能力、国际国内市场开拓能力、成本费用控制能力、运行机制内在活力以及高素质队伍的建设能力。“十三五”期间,株硬每年硬质合金产销量增速保持行业领先水平,2020年,株硬迎“疫”而行,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格局,全年硬质合金入库产量同比增长10.55%,订货量同比增长10.36%,发货量同比增长5.08%,均创历史新高,全力满足了深受疫情困扰的客户的需求,带动了其他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株硬以大格局再创新辉煌为指引,全力满足客户所需,公司全年硬质合金产量同比增长29%,销量同比增长33%;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6%;出口创汇同比增长56%;利税总额同比增长118%,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79%。短短六年,株硬产销量由2016年的3780吨跃升到2021年的6357吨,增长达80%,人均劳动生产率提升2倍。与此同时,株硬在岗员工的平均收入由2016年的不及株洲市企业平均收入,到2021年高出株洲市企业平均收入的30%,员工的幸福感、获得感大大增强,企业扶贫和员工自动参与的捐助、义务献血等社会责任工作得到上级高度肯定。

株硬全面开启再创业新征程的步伐铿锵有力。

 

锻长补短 攀登株硬新“高度”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株硬加速推进装备自动化步伐,提高硬质合金生产线自动化水平,加大了合金生产主要设备的自动化生产,推进生产物料的自动转移和标识,推动合金生产主体设备和检测、包装设备的自动化升级,并对接新的生产管理系统,逐步实现生产智能化。

2020年,株硬通过加快SAP-ERP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了覆盖公司运营全流程,管理规范化、过程可视化、系统高度集成、信息高度共享的管理信息平台。

与此同时,株硬坚持项目牵引自动化、智能化及管理等全面升级,近六年先后投入建设了异型技改、大制品技改、500吨超细粉末技改、混合料扩能和中粗碳化钨粉智能生产线技改等示范线。

引进、消化、吸收到研发,多点开花。六年来,株硬建设了粉末自动化生产线,成功研制出某产品外观检测机、某压机及接料装置,混合料智慧温控立体仓库投入运营。

在加快自动化、智能化的同时,株硬厚植绿色发展底色。2020年,株硬以2000吨高端硬质合金棒型材技改项目为契机,在行业内首家采用新技术、利用烧结产生的余热进行供暖,省去了燃煤、燃气、燃油等锅炉房系统,既避免了排烟、排污等污染,又不产生废渣、废水、废气和烟尘,节能环保效益十分显著,公司连续六年被评为“湖南省环境诚信企业”。2019年获“国家绿色工厂”称号。

以此为基础,株硬主动对接国家发展规划,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中粗碳化钨粉智能生产线在全面打造“无尘车间”的同时,按照中国五矿 “五型五矿”建设要求,打造数字五矿,加快MES系统项目建设。该系统包含各类数据自动采集功能,生产计划、工艺质量、设备及能源方面产生的数据将直接从底层获取到MES系统,不再需要人工录入,确保了数据来源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并建立各模块对应的数据库,为设备、工艺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锻长补短,株硬正全面提升实力,攀登公司新高度。

“公司要以准确识变之智、科学应变之道、主动求变之能,坚定不移干好自己的事,推动各项工作提质增效,坚持不懈推动硬质合金强势企业建设向更高质量、更高层次、更高品质迈进,闯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中钨高新党委书记、董事长、株硬董事长李仲泽雄心勃勃地表示。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

如今的株硬,正按照公司“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打造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硬质材料及配套工具供应商”的目标,秉承“追求过硬、进取无限”的企业精神和质量理念,在新时代的大道上阔步向前。

责任编辑:周大伟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