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古猗园惊现汉代铜鼓等文物重器
2016年08月07日 11:53 8316次浏览 来源: 东方网 分类: 金属器皿
据《劳动报》报道,记者昨天从嘉定区独家获悉,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嘉定区普查办在古猗园内,发现汉代铜鼓、战国时期佩剑等重要文物。专家考证后发现,这两件文物可能为嘉定籍清代名臣李锡秦所有。尽管相关史实还有待进一步补充,但两件文物精湛的工艺和保存之完整,让所有人赞叹不已。
清代名臣平叛时获得铜鼓
据嘉定区博物馆原文保部主任金蓉介绍,这面铜鼓直径50厘米,高30厘米,重25千克,整个器物造型硕大,造型典雅,从外观造型和纹饰特征初步推断,应属汉代铜鼓;而战国时期佩剑长41厘米,同样制作精美,制作工艺卓越。
铜鼓是中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青铜打击乐器,用于演奏音乐或伴奏舞蹈;同时作为礼器,也用于祭祀、仪典等活动。那么具有南方特色的汉代铜鼓,又是在什么机缘下,来到了南翔?金蓉说,发现这件文物后,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她的脑海。她想,作为文物中的重器,汉代铜鼓在嘉定应有历史记载,果然在清光绪《嘉定县志》卷二十九金石志中,找到了她想要的答案。
史书记载,清广西巡抚李锡秦平定叛乱时,获得一面铜鼓。李锡秦字瞻仲,宝山人,迁槎里(今嘉定南翔)。雍正二年举人,官至广西巡抚,在任勤修水利,拓垦农田三万余亩。当地百姓建“瑞泉祠”表达对他的感激与尊敬,雍正赐予“惠润田功”的匾额以示表彰。他去世后,朝廷“赐祭葬”,并被列名于广西名宦祠。清朝乾隆四年(1739年),李锡秦担任广西右江守道(属从三品)时,宜山县少数民族闹事,总督马尔泰任命锡秦带兵进剿,在蛮峒得到铜鼓一面。
李锡秦在南翔的住宅称为承翼堂,宅中有赐书楼,恭藏御书福字、御赐匾额等物。而铜鼓也收藏在赐书楼里,但后来不知去向。承翼堂宅中的赐书楼早已不存,但李氏祠堂旧址,在新中国建国之初,办起了嘉定二中,取名“李园”。
是否为旧藏尚待史料补充
那么古猗园内目前所藏的铜鼓来自于什么地方?和李锡秦当初平叛时所获的战利品是同一面铜鼓吗?
金蓉说,她查阅了1992版《嘉定县志》,发现古猗园的铜鼓来自于陈少芸先生的捐赠。陈少芸为南翔镇人。早年随父旅居北京,历任沪宁、沪杭甬两路管理局专员、财政部山东省特派员、江西省财政厅厅长、重庆印花税局局长、上海图书馆顾问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当选为嘉定县第一、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第二届嘉定县人民委员会委员。被推为嘉定县第一届政协委员,当选为该会常委,副秘书长。
1958年受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江浙战争期间,他购置大批棉衣,救济南翔难民。又连续数年捐赠药物、资助贫困子弟学费。后又将名下义庄田收入,全部资助地方公益事业。民国21年,为表示收复东北失地的决心,在古猗园竹枝山巅建造“补阙亭”。上海沦陷期间,他与僚友们相约,以不附汪伪为荣,集资于沪上创办华丰银行,以支持民族实业。民国35年又发起修复被日本侵略军严重破坏的古猗园。解放后,古猗园由人民政府修复扩建,陈少芸又将珍藏多年的铜鼓、佩剑等珍贵文物赠与该园。
至于陈少芸捐赠的铜鼓是否就是李锡秦的旧藏?金蓉坦承,还有待新的史实进行补充。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