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锦江集团 :稳健的实业前行者

2016年02月24日 9:38 1636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氧化铝


  2015年,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制造业仍在寒冬当中,去年开始兴起的创业型互联网小企业在下半年也有近一半“尘归尘,土归土”。有人笑称,逆风飞扬,能坚持下来的,都是英雄。在中国庞大的制造产业当中,这样的“英雄”不在少数。其中,十多年来致力于发展固废综合处理产业链的杭州锦江集团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企业。
  中国500强,低调而稳健
  近20年前, 杭州的高楼并不多,因此矗立在湖墅南路和文晖路交接口的锦江大厦算是当时最气派的办公写字楼。有人骑车经过,还会用手遮着阳光,特意抬起头看看这幢市中心的蓝色玻璃,白色墙面的现代化办公大楼,心里想着“要是能在这里上班,就太有面子了。”
  现在,锦江大厦仍旧是杭州市中心亮眼的一道城市风景线。而它最早的所有者杭州锦江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锦江集团”)就和这桩大楼一样,一连几十年屹立不倒,稳健发展。在环保能源产业,依旧是位列国内龙头之一的浙商企业。
  说起杭州锦江集团,也许一般人都没有什么印象。但在国内垃圾发电和铝产业,提到锦江,可谓名声斐然。
  杭州锦江集团就是这么一家以环保能源、有色金属、化工为产业,集商贸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民营企业集团,总资产逾600亿元。
  现在的杭州锦江集团拥有企业100多家,分布在国内的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并在新加坡、英属开曼群岛、印尼、越南,吉尔吉斯斯坦等国投资创业,为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奠定基础。
  在2015年的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上,锦江集团位居342。在其他类似2015中国民企500强、中国民企制造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榜单,锦江集团连年都榜上有名。在公布的2015年浙江省百强企业名单中,杭州锦江集团则位列榜单第32位(在2015浙江省制造业百强企业榜单中列第20位)。同时,根据营收增长情况,位列2015浙江省成长性最快百强企业第13位。
  这样一个拥有强劲发展动力的实业企业一直受到国家、省、市领导的关注和重视。
  坚守实业,打造资源型产业链
  “千里始于足下,高山起于微尘”。杭州锦江集团董事长钭正刚是从临安古城里农机厂的一名供销员起步的。因为头脑灵活、踏实肯干,钭正刚通过一些小生意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983年,也是他30岁的时候创建了临安化纤织物厂,并将其发展成一个成功的纺织企业,主要生产布料和服装。上世纪90年代,钭正刚的临安化纤织物厂已是当地名气响当当的民营企业。但钭正刚不愿止步于此,他正式建立了杭州锦江集团,先后涉足纺织、印染、造纸、电缆、建材、医药等领域。
  在他的带领下,杭州锦江集团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进入环保能源产业。较早地将产学研一体的发展模式带入这一产业,于1997年与浙江大学合作,成功开发异重循环流化床技术并将其产业化,被公认为世界五大技术流派之一,是全球主要的垃圾发电技术之一。
  经过近20年发展,锦江集团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垃圾发电企业。据E20研究院的最新数据统计,截至目前,杭州锦江共有垃圾焚烧项目50多个。2015年锦江集团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覆盖面更广,新增项目多数集中在北方。截至11月份,已在吉林、河北、内蒙古、山西、江西等多个省市和地区新签约了8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和委托管理项目,新增总处理规模约为9800吨/日; 覆盖面之广,在行业中拥有显著的领先地位。累计日垃圾焚烧能力超过45000吨,覆盖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且在省会城市、地县级城市均有分布,为技术的完善、运行管理经验的积累提供了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
  锦江正以静脉产业园推进中小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进程。2015年新增已签约及收购10处餐厨项目。锦江还不断探索生物质发电之路,并于2015年在黑龙江、辽宁两地分别签约了生物质发电项目。
  在其他领域,杭州锦江集团整合矿业、电力、氧化铝、电解铝等优势资源,打造成极具竞争力的资源性产业链——有色金属产业,并将其作为集团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产业。同时,杭州锦江集团响应国家号召,扩大业界合作、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先后与义煤集团、阳煤集团、中铝、内蒙古矿业集团等大型国企合作,充分发挥国企和民企的混合优势,推动产业健康发展。化工产业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和投资环境,组建了国内一流的大型化肥、烧碱及精细化工生产企业,并已成为杭州锦江集团的未来发展产业之一。
  在发展过程中,杭州锦江集团不遗余力地将各项环保措施真正落实到位。如在广西田东投资的循环经济产业园,本着节能降耗、循环产业发展的原则,利用当地的铝土矿资源,将烧碱、精细化工、化学品氧化铝、发电项目融为一体,产品传递、产业链拉长,同时,以锦江项目为龙头,帮助引进多家深加工下游企业落户园内,力求做到技术最先进、能耗最低、用地最少、环保最好。在实践中,主要废弃物得到了有效处理和利用,氯气、盐酸提供给下游厂家进一步循环利用,工业废水在专门的污水处理厂中得到了有效的净化处理……产业园得到了政府与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赞赏。新时期,集团领导清晰地意识到循环经济是未来的方向,杭州锦江集团将执着于这方面的努力。
  以思想转型带动企业转型
  就在“2015(第九届)固废战略论坛”上,杭州锦江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元珞发表了演讲。她提到“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就在几天前顺利落幕,全世界的大佬和国家元首全都聚集在乌镇,为的是什么?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合作共赢。在这个时代里中国人怎么实现弯道超车,怎么样实现我们的话语权,这是习总书记给我们的声音,希望各个行业实现“互联网+”。
  王元珞表示,在固废行业领域杭州锦江集团也用互联网思维来考虑发展问题。积极创新,勇于实践。
  2014 年,杭州锦江集团与10 家行业领先者倡导发起蓝色焚烧,践行蓝色焚烧1.0。但在实践中,也在不断的完善和提升。追求近零排放、极致化焚烧,需要增加成本,在低价中标的环境里,考虑不断提高炉子的效能,空间有限。
  王元珞认为:“产业转型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企业能够实现全方位的转型,企业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转型,保持对市场的敏感度,然后从内部管理、运营机制、商务模式等各个方面都进行必要的转型。”
  近来,王元珞的一次欧洲之行就给她了新的思路。她在国外发现,垃圾焚烧的后端(高效的焚烧炉)一般不变,而是对前端进行处理以适应后端需求,逻辑简单却焚烧效率高。王元珞认为,关于“垃圾焚烧”某些观念需要改进,我们是用锅子去适应千变万化的垃圾,而欧洲的焚烧理念不再是锅炉怎样适应垃圾,而是垃圾怎么适应锅炉。在欧洲,很多垃圾都是经过预处理成为燃料才进焚烧厂的。她认为当前欧洲的先进经验恰好在资源化、高效利用方面与蓝色垃圾焚烧2.0 概念的生态循环、极致化追求相吻合。
  垃圾里面的东西不应该简单焚烧,烧是最低级的利用。把垃圾看成是一种资源,通过技术将垃圾完善成为一种合理的可用资源,一部分是燃料资源而且还是清洁能源,一部分是可用资源,实现再利用,就是循环经济。未来可能是垃圾电厂走向高效的生物质电厂。
  目前,王元珞也正带领锦江向垃圾焚烧2.0努力,去创造。杭州萧山垃圾焚烧发电厂就是创新发展下,杭州锦江集团的代表性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之一。
  发电厂采用浙大和锦江共同开发的“异重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技术”。从外观上看,它不像是一座垃圾焚烧发电厂。但它的内部却有着精细化的焚烧处理系统,“水、气、渣”处理各环节都经得住考验。不仅所有系统全自动、智能化运行,而且废水达到零排放,做到自“产”自“销”。焚烧产生的炉渣用来制砖,真正做到从“废”变“宝”。排气标准实现实时监测,比标准更严。2016年,锦江还将从芬兰全套进口预处理设备,让垃圾在前端实现充分分类,所有的铁器、陶瓷等不可燃的垃圾都在前端选出来,做到前端的资源化利用。
  “事实上,杭州锦江集团的环保产业思路已经从2015年4月份开始全面调整、转型。”王元珞说,“目前的理论是能够在垃圾处理的前端做到极致化,在后端做到进一步提升。”追求垃圾焚烧的“极致化”,就是要在垃圾处理资源化的前提下,做好垃圾处理的减量化和无害化利用。未来她仍然坚持要把流化床做好,一步一个脚印,把它做到极致。当然,王元珞也说,对于企业来讲,极致化并不是不顾成本的做到最好,而一定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要做到最好。极致化不能忽视企业的利润,因为企业的利润一定是健康发展的根基。“极致化是一个市场概念,一定是健康的、良性的发展。”
  另外,杭州锦江集团始终重视品牌能力的建设,同时推动环保能源产业影响力。为了加强政府和公众对垃圾焚烧发电的直观感受,杭州锦江集团打造了园林式垃圾焚烧发电企业,行业内率先实现了管控一体化。此外,为了加强与政府和公众的沟通互动,杭州锦江集团实现了焚烧炉运行工况关键数据的实时公开,通过树立在企业门口醒目的电子显示屏,实时反映锅炉运行状态、炉床温度和烟气在线环保数据。企业定期组织的“公众开放日”活动,有效拉近了企业与社会公众的距离,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公信力。
  在近日举行的“全球社会企业家生态论坛”上,王元珞与会做题为《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的主题讲话。她说,每个企业家做人做事都要正气,要打造大气包容、合作双赢的产业平台。在未来的企业发展中,杭州锦江集团将以践行社会责任为己任,为中国的环保事业尽最大的努力。

责任编辑:王慧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