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铜陵市铜文化传播的几点思考

2016年02月01日 15:35 1067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文学杂谈   作者:

377682

  铜陵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其青铜采冶史悠久而漫长,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青铜文化。新中国成立后,铜陵逐步建成为一个拥有完整铜产业链的工业城市,铜文化建设成就显著。
  铜陵是迄今为止在长江以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古代采铜、冶铜基地,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创造出了璀璨夺目的青铜文化。铜陵先后发掘了近百处矿冶遗址,时间跨度上至商周、下至唐宋,一直都是古代采铜炼铜的中心。西汉唯一的“铜都”、六朝“梅根冶”、唐宋时期的“铜官场”等历代官方采冶机构均设于此,被誉为“中国古铜都”。铜陵矿冶的壮观景象,迎来了李白、梅尧臣、王安石、苏轼等历代骚人墨客为之壮游纪胜。铜陵县境内的木鱼山遗址和金牛洞古采矿遗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规模宏大的铜采冶生产和发达的铸造业为我们遗留了大量的文物宝藏。截至目前,仅铜陵市博物馆收藏的各类青铜文物就达1400件之多,有青铜礼器、乐器、酒器,乃至青铜镜等生产生活用品,不仅工艺精美,而且大多带有江南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对研究中国青铜文化的起源和古代冶金史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1953年5月1日,铜陵有色第一冶炼厂,作为新中国第一座冶炼厂,冶炼出第一炉铜水、浇铸出第一批合格的铜锭。铜陵,作为我国最早建设的铜工业基地,经过60余年不断的努力奋斗,形成采矿、选矿、冶炼、铜材加工、装备制造的完整现代化铜工业体系,正逐步实现由铜冶炼基地向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铜商品交易中心和铜文化中心的转变。
  “发展铜经济、传播铜文化”已成为铜陵市人民的共识,“中国古铜都”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被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元素。持续开展了20多年的青铜文化系列活动在铜陵形成了强大的铜文化氛围。连续举办的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中国安徽民俗文化节、国际铜雕艺术展、青铜文化论坛等,推动和影响了铜文化活动的不断深入。以古铜都、铜文化为题材和背景的文艺作品丰富了城市文化色彩。作为铜文化物质载体的铜雕塑和铜工艺品,正逐步成为本地特色文化产业之一。青铜帝国、国际铜文化创意产业园、大铜官山公园等以铜文化资源为支撑的高端牵引龙头项目正在建设和规划之中。
  悠久的青铜冶炼史和现代化的铜工业体系,为铜陵培育相关人才提供了沃土。当前,铜陵在以铜为中心的不同领域均积累了丰富的人才资源。由铜陵市青铜文化研究专家发起创立的《青铜文化研究》期刊填补了我国在该研究领域没有专题学术刊物的空白;铜陵市创立了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对现代铜冶炼和深加工技术攻关;创办了7家铜工艺品企业,拥有国家级大师17人。这些丰富的人才资源为铜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为更好地传播铜陵铜文化,加快推动铜文化产业的发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强对古矿冶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古矿采冶遗址不仅是铜陵悠久矿冶历史的一个有力见证,也是全国最好的铜文化旅游资源。全国的古建筑、寺庙、古墓、山水景点如星罗棋布,比比皆是,而古铜矿遗址就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对古矿冶遗址的保护刻不容缓。要研究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开展这一工作,组织力量对现有的遗址进行登记造册,并对以往考古成果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第一手资料,并尽快落实经费对现有的古遗址进行修缮和保护;建设覆盖金牛洞古采矿遗址、凤凰山铜矿遗址公园、木鱼山古冶炼遗址和罗家村大炼渣遗址等以矿冶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区,在区内重点打造“文物遗址体验之旅”旅游线路,深度挖掘、整合区内矿冶文化,形成生态、文化、遗址相结合的高品质铜文化旅游区。
  加快开发现代铜工业旅游项目。现代铜工业旅游可以让游人现场感受铜矿采、选、冶炼以及铜材深加工、铜工艺品制作等生产环节,深刻体验铜从无到有、从拙到美的奇妙过程。确定几家铜产业链上的企业,可以分别是矿山、冶炼厂、铜加工企业和铜工艺厂。以“石头是怎么变成铜的”为主题参观矿山和冶炼厂,体验坐罐笼下井,走巷道,看采矿、选矿、冶炼电解过程;以“铜怎样变成铜产品的”为主题吸引游客参观铜工业园区,参观生产流水线,使游客能看到完整的铜加工生产流程。
  进一步提升中国青铜文化博览会、国际铜雕大赛等品牌的品质和内涵,提高铜产品的研发设计与制作能力,打造走向世界的铜文化品牌;以铜文化为主题,积极参加北京文博会、上海文博会等大型文化会展活动,积极承办国内外大型会议、赛事,争取一切可能的机会参与国际文化会展活动,寻找国际合作伙伴,主动走出去传播铜文化。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但任何文化被人们所了解和认同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铜陵铜文化的广泛传播需要铜陵市人民共同、持久的努力,才能成为铜陵市最闪亮的名片,成就铜陵“精致大气之城”之追求。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