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如何应对产能过剩的挑战

2013年11月14日 15:33 420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外国经验

  “产能过剩”并非中国独有,巴塔耶在1949年的《消耗》一书中指出,任何增长都是有限制的,在个体的增长触及到极限后,它就不得不将原本用于增长的过剩的能量消耗掉,保持自己不致崩溃。二战后的美国经历过多次周期性的“产能过剩”,从他们的解决方案中,我们或许能找到保持了经济系统的平衡的方法。
  “马歇尔计划”:过剩产能输出
  20世纪40年代,美国用其生产过剩的物资援助欧洲国家,这是著名的《对外援助法案》,也就是“马歇尔计划”,成为二战后美国解决过剩产能的经典案例。1948~1952年,美国给予西欧的经济援助达131.5亿美元,其中赠款占88%,其余为贷款。及时消化了美国自身的过剩产能,锁定了欧洲的后续采购方向。由于该计划把信贷援助转化为商品输出,刺激了美国的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为保持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
  产业结构升级:淘汰落后产能
  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先后经历了三次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一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6~1987年),二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1991~1992年),美国工业产能利用率都曾下降到79%~80%,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汽车、钢铁等传统制造业。为解决工业产能过剩的危机,美国采取了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升级方式。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经济重心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工业经济也开始向信息经济转型。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工业部门的生产波动对整个经济稳定性的冲击减小,而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投资增长点和工业生产增长点。
  第三次产能过剩出现在21世纪初期(2000~2002年),工业产能利用率再次跌落到81%以下。这一次过剩的产能不是出现在钢铁和汽车,而是集中于电子制造业和信息通信产业。这轮高新技术产业的“产能过剩”,最终通过相关企业的破产和并购重组等方式得以缓解。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