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孩子就地升学试点,“迟来的爱”也是爱
2010年05月18日 10:4 1350次浏览 来源: 大路人才网 分类: 人才资讯
依照教育部下发的《关于组织申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升学考试、推进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纳入教改“先行先试”范畴。16日,教育部下发通知,希望各地申报改革试点,并提出方案。教育部官网发布通知称,有关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今年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分区域试点。(6月17日《新京报》)
这是一个“迟来的爱”,即便如此,仍然是一次毋庸置疑的进步。长期以来,流动人口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高考等方面,由于受到“学籍依附于户籍”的制度绑架,只能在流入地的民工子弟学校就学,抑或,缴纳相当可观的择校费或赞助费才能进入当地公办中小学的大门,也只能千里迢迢“回家高考”。不仅多花了钱,更关键的是,让流动人口子女的平等接受教育权利“流离失所”。
这项改革试点开始申报,接下去,试点将会启动。会一帆风顺吗?其改革的难度教育部已有充分估计。诚如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所认为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参加高考问题,涉及高考制度、户籍制度,加之各地上大学机会差异较大,“相当复杂”,并将选择二线城市先试点。没有难度,何需改革。改革就是要解开“制度绑架”,平等接受教育就是需要给制度“松绑”。目前,套在流动人口子女就学与升学考试上最沉重的“制度枷锁”,便是“学籍依附于户籍”。
学籍与户籍“脱钩”,让教育公平“轻装上阵”,也是“制度松绑”的第一步。2007年,《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基本信息规范》颁布,基于此建立的学籍管理方法不仅将使学生情况一目了然,还将使义务教育保障经费落到实处,使农民工子女就学更有保障。有关人士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学籍管理工作日趋复杂,建立在户籍制度上的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改变传统的学籍管理模式和方法,推进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信息化势在必行。
其实,何止是学籍管理体制建立在户籍制度之上。由于二元户口登记制度实施了几十年,其附加功能已经达到非常强化的程度,很多制度、政策奠定在这样的户口制度基础之上,依附于户籍制度而生存,这是户口政策的连锁效应。学籍攥在户籍的手上,教育改革就会被户籍制度所“绑架”。只有学籍与户籍完全脱钩,教育改革与发展才能获得前进的新动力。如果一个个依附于户籍的制度能够一一“解锁”,户籍制度改革也会“轻装上阵”。
责任编辑:mqk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allloginpage.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